藍天下,星原集團正在進行煙氣脫白工藝改造。改造完成后,脫硫塔上將不再出現白色煙氣。
今年以來,汾渭平原被明確列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之一。煤炭大省山西,進一步加大了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力度。
山西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。2017年,在全國74個環保重點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中,位列后的10個城市里,山西僅占一席;今年7月起,生態環境部將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范圍擴展到169個城市,在上半年空氣質量改善幅度相對較差的20個城市名單里,山西有7個城市在列。
山西藍天保衛戰進展如何?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?如何攻堅克難?近日,記者深入臨汾、晉城、長治等地采訪。
根子上是產業結構、能源結構問題,“工業圍城”現象嚴重
“山西環境空氣質量目前呈現‘基數高、降幅低’的嚴峻態勢,2017年我省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全國倒數第一,二氧化硫濃度全國高。今年1—6月份,全省PM2.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.2%,降幅低于天津、河北、山東、北京、河南。優良天數比例為49.9%,低于山東、北京、天津。”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坦言形勢嚴峻,環保治標和治本的壓力都很大。
今年上半年,山西11個設區市中,僅忻州、朔州PM2.5平均濃度達到序時進度,其余9個地市均有明顯差距。晉城、陽泉因未完成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—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》確定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,被生態環境部約談,并被實施區域限批。
“現在環保抓的問題,主要是存量,增量不是主要的。存量問題表面看是環保問題,根子上是產業結構、能源結構問題,表現是‘工業圍城’嚴重。”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表示,山西是全國煤炭生產和消費大省,煤炭占全省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高達87%,單位面積耗煤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;電力、焦化、建材、冶金等主導產業的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強度,均位于全國前列。
在晉城市區周邊20公里范圍內,分布著5家火電企業、11家化工企業、82家鋼鐵(鑄造)企業、14家建材(水泥)企業、8家燃煤供熱企業。這些企業年燃煤量由2005年底的700余萬噸,增加到了2017年底的1700余萬噸,增長了142%,年排放二氧化硫4.4萬噸、氮氧化物3.8萬噸、煙粉塵5.2萬噸。
在長治,主城區30公里范圍內有工業企業35家,包括18家焦化企業、6家水泥企業、4家鋼鐵企業、6家燃煤電廠、1家平板玻璃企業,同樣呈“工業圍城”之勢。
CopyRight ? 鶴壁市天淇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電 話:0392-2196885 傳 真:0392-2196886 郵 箱:hbtianqiyiqi@163.com
本站部分內容圖片來源網絡,如若侵權請告知,我們立即撤下刪除。